李铭拿出一支粉笔,在黑板上画了起来,
“如果我们將天线阵列化,再配合集成电路的高速信號处理,就能在逻辑层面实现多目標跟踪。“
他迅速画出一个简化的相控阵雷达原理图,接著解释道:
“简单来说,我们不是改变雷达的物理特性,而是改变它处理信號的方式。传统雷达获取信號后由人工分析,而我们的雷达將由集成电路自动分析、分类和追踪。“
马林眉头紧锁,明显在思考这个陌生的概念。
其他工程师也在低声交流,试图理解这个革命性的想法。
一位年轻工程师举手:
“李总师,您的意思是说,雷达接收到的所有信號都將被晶片自动处理,然后直接显示出敌机位置和航向?没有人工干预?“
“正是如此,“李铭点头,“更进一步,它甚至能根据雷达反射特徵自动识別机型。“
“这太不可思议了!“另一位工程师脱口而出,
“如果真能实现,那么我们的拦截效率將提高数倍!“
马林却依然保持怀疑:
“理论上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操作呢?信號处理算法怎么写?怎么测试?这些晶片能承受高空极端环境吗?“
李铭欣赏地看著这位老工程师,这正是他需要的专业质疑:
“马工提出了非常关键的问题。確实,环境適应性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挑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航空专家的配合——我们了解电子,你们了解环境需求,双方合作才能突破这些瓶颈。“
他转向所有人:“我不是来顛覆你们的工作,而是来增强它。我需要你们的专业知识,就像你们需要我的集成电路技术一样。“
这种坦诚的態度似乎起了作用,会议室的气氛逐渐从质疑转向谨慎的接受。
接下来的两周,李铭带领团队与基地工程师们一起设计了第一代集成电路雷达原型机的详细方案。
他亲自设计了信號处理晶片的逻辑架构,同时让航空专家们负责雷达天线和环境適应性的问题。
白天,他在实验室与工程师们一起工作;
晚上,他独自在临时宿舍里绘製更详细的晶片电路图。
一周后,第一批定製晶片样品从电子研究所送来,李铭立即组织团队开始组装原型机。
与此同时,他也启动了飞弹制导系统的设计工作。
这项任务更具挑战性,因为它不仅涉及信號处理,还需要精確的控制算法来调整飞弹飞行轨跡。
“飞弹一旦发射就脱离了飞机控制,如何让它'看见'並'追踪'目標?“飞弹组的组长刘明提出了核心问题。
李铭拿出一叠设计图纸:“我们將在飞弹头部安装一个简化版的主动雷达,由这枚晶片控制。它会不断发射信號,接收反射波,然后计算目標位置与自身位置的差异,自动调整飞行方向。“
刘明盯著那张复杂的电路图,半晌无语:“这...这得多精密的计算啊!现有的飞弹弹道都是预先计算好的,你说的这种...实时计算,晶片能承受吗?“
“能,“李铭坚定地说,“这就是集成电路的魔力所在——將成百上千个电晶体集成在一起,让它们同时工作,完成复杂计算。“
半信半疑的刘明最终点了点头:“好吧,我们试试看。不过李总师,这种飞弹如果真能实现,简直就是革命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