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京城,高层军事会议。
“各位,今天我要向大家正式提交'鯤鹏'地效航母的建造计划。“李铭站在投影仪前,神情凝重而自信。
与会者中有许多上次见证“飞龙-1“计划的老面孔,但也有一些新增的高级將领和专家,显然,李铭的地位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在'飞龙-1'成功之后,我们必须將目光投向海洋。陆基飞弹解决了战略威慑问题,但要真正成为强国,必须掌握制海权。“
李铭按动遥控器,投影幕上出现“鯤鹏“的三维模型,引发一阵低声惊呼。
“这就是'鯤鹏'——世界首艘地效航母。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船舶,而是一种全新的海上作战平台。利用地面效应原理,它能以超过400公里的时速贴海飞行,射程3000公里,搭载36架无人攻击机,形成前所未有的海上打击能力。“
李铭详细介绍了“鯤鹏“的各项技术指標和作战优势:隱形设计使其雷达反射面积只有常规驱逐舰的十分之一;核动力系统让它可以连续航行数月无需补给;无人机群替代传统舰载机,避免了宝贵飞行员的损失;最关键的是,造价仅为常规航母的五分之一。
“一艘'鯤鹏'的打击力量相当於一个传统航母战斗群,但成本和人员需求却低得多。这才是我们这样的国家应该发展的海上力量——高效、经济、威力巨大。“
隨著李铭的讲解深入,会议室內的气氛越来越热烈。一些最初对“地效航母“概念持怀疑態度的老將军,如今也开始认真思考其可行性。“飞龙-1“的成功,为李铭贏得了巨大的信任资本。
“有了'鯤鹏',我们將不再惧怕任何海上封锁,能够保护自己的海岸线和贸易航道,真正成为海洋国家。“李铭总结道。
副统领思考片刻,问出了关键问题:“李铭同志,'鯤鹏'计划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选址。“李铭毫不犹豫地回答,“这种全新的海上平台需要特殊的建造和测试环境。我已经准备了详细的选址要求。“
李铭拿出一份详细的选址报告,发给在场每一位与会者。
“'鯤鹏'的建造基地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第一,地理环境。需要临海且拥有广阔、相对平静的浅海或大型海湾,最好有类似內海的环境,便於地效飞行器的起降和低速机动测试。需要有足够长的'跑道'水域,至少10公里以上的平直水面。“
他在地图上划出几个可能的区域,“第二,隱蔽性。远离主要国际航道和外国视线,最好有天然屏障如半岛、岛屿链或复杂海岸线,能避开卫星和高空侦察。第三,地质稳定,能承受巨型船坞和未来可能的大型设施建设。第四,水文条件佳,水深適中,洋流平稳,无严重淤积。“
眾人认真听著,没有人提出异议。自从“飞龙-1“的成功,李铭的每一句话都被视为金科玉律。
“除了自然条件,还需要配套的工业基础。“李铭继续道,“需要靠近或有潜力快速建设大型造船厂、特种材料加工厂、精密仪器製造基地。这需要工业部、机械工业部和地方重工业局的协调。“
李铭转向水利电力部的代表,“还需要强大的电力供应支撑建造,这意味著需要配套建设核电站。“
“最后,交通物流网络必不可少。需要便捷的铁路、公路甚至水路运输系统,运送超大型构件、设备及核燃料。这需要铁道部、交通部的全力配合。“
他环视一圈,確保每个人都理解了任务的复杂性,“还有生活保障。需要规划建设配套的保密生活区、科研中心,这又涉及建工部的支持。“
副统领皱起眉头,“这么多要求,龙国有几处地方能满足?“
“根据初步筛选,有三处可能的地点。“李铭指著地图,“我需要亲自带队实地勘察,才能做出最终决定。“
一周后,李铭带领由地质、海洋、工程、军事专家组成的绝密考察队,登上一架特別涂装的军用运输机,开始了第一站考察。
飞机上,李铭翻看著三个预选地点的详细资料:第一个是半岛某处隱蔽海湾,背靠大山,面向大海,自然屏障良好;第二个是海峡某区域,水域宽阔,地势开阔;第三个是沿海某大型泻湖,水面平静,远离人烟。
“李总师,情报部门提醒,这两天白头鹰国的u-2高空侦察机活动频繁,我们的行踪可能会被注意到。“隨行的安全官报告道。
李铭淡定地点点头,“无妨,让他们看看也好,猜不透的才更让人恐惧。“
考察队先后来到三个预选地点,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勘探、水文测量和地形测绘。李铭对每个环节都亲自参与,不放过任何细节。
在最后一个地点——代號“龙湾“的大型海湾,李铭站在高处,望著下方广阔的水域,眼中闪烁著奇异的光芒。
“就是这里了。“他斩钉截铁地说。
总工程师有些犹豫,“李总师,从技术指標看,半岛那个海湾更符合要求啊,水深更適合,自然屏障也更好...“
李铭摇摇头,“你只看到了表面。龙湾虽然在某些指標上稍逊,但它有三个决定性优势:第一,这里的地质结构更稳定,適合大规模建设;第二,这里的海湾形態特殊,形成了一种自然的声波屏障,能大大降低水下声波传播,提高隱蔽性;第三,也是最关键的,这里距离最近的城市有足够距离,周边没有大型居民点,却又有基础铁路网可以扩建,物流运输方便。“
他用手比划著名未来基地的轮廓,“在这里,我们可以建设一个完全自给自足的科研生產综合体,从材料製造到最终组装,一气呵成。这不仅是建造'鯤鹏'的基地,更是龙国未来海军力量的核心根据地。“
考察队成员面面相覷,再次被李铭的远见所震撼。他们中很多人都是各领域的专家,但总是被李铭超前的思维方式所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