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马弊案(月初求票)
王雱既是来辞行,也是来匯报的。
马政大案官家高度重视,太閤五辅臣极力支持,政事堂和枢密院极少肘,查案还算顺利。
马政即国运,这是一个定都北方的政权必须时刻牢记的。
两条腿打六条腿,贏了追不上,输了跑不脱,在缺乏武器代差优势的前提下,无马等於白给。
宋承唐制,太祖武將出身,对军队的战力极为重视。
篡周之后,毕竟也是个“臥榻之侧,岂容他人睡”的雄主,他对国朝的马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官榨,跟草原买;自產,设立马监製度;自研,建立育马机构,改良品种。
三项措施,极大的支持了太祖太宗两朝的战爭需求。
太宗两次北伐,消耗掉了威胁政权的牙兵势力,同时也丟掉了大量的战马。
太祖所设立的马监製度,养马二务、四务,不再能满足大宋的军队建设需要。
到了真宗时期,进行了第二次改革。
以前多头管理,有太僕寺、群牧司、騏驥院三个顶层管理机构。
太僕寺归文官、群牧司归枢密院、騏驥院归皇家。九龙治水,自然旱涝失调,马政越搞越糊涂。
真宗直接拔高了太僕寺的地位,统领所有马政相关机构,上到群牧司,下到各郡县诸坊监。
混乱的局面一度得到改善,真宗朝马政巔峰期,全国战马註册总量超过了二十万。
然而,好景不长。
西夏李继迁彻底与宋决裂,中原跟西域的连接通道被截断了,优良的马种不再易得。
辽国也有马,可是一来两国交易管控严格,买到的公马都是太监马。二来北马品质不行,民间走私交易获得的马种,也都是个体矮小比驴子大不了多少的草原灰马。
到了仁宗时期,除了西北,大宋基本进入了边疆的稳定期。
文臣武將依靠战爭晋升的阶段结束,开始把眼光转回国內,寻找在存量利益里分肉吃的机会。
很快,太僕寺被架空,群牧司成了摆设,騏驥院成了养马的畜栏。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101??????.?????】
五次西夏战爭,彻底消耗掉了真宗赞下的底子,仁宗去世之前,大宋官马已经到了缺少马种的程度。
英宗上任,翻看太祖实录,找到了“马政即国运”的祖训,决定振兴马政。
一振兴不要紧,上下一盘帐,发现了仁宗后期的二十年,马政上至少被人贪墨了五千万贯资金。
当时一年的国赋才三千万不到四千,平均一年盈余还不到七百。
也就是说,有人利用仁宗的宽厚,在二十年时间里,贪掉了大宋国七年的財政盈余。
面对仁宗留下的烂尾財政,空虚的国库,跑耗子的內库,英宗灵机一动,决定找两个人来追赃。
赵拆和韩琦,这俩人都属倔驴的,而且持身清正。
刚查了几个月,俩人就遭到大量的弹劾,连家里后院小孩子偷看女僕上厕所的谣言都编出来了。
君臣三人一合计,这事儿得悄悄的来,说不定有多少人深陷其中。
表面上,英宗用“濮议之爭”掩人耳目,吸引朝堂的注意力。暗地里,赵和韩琦安排人手,继续深入调查。
这一查不要紧,查到的真相足以毁掉整个帝国,英宗身子骨不好,没有信心跟这股势力开战,只能將两位大臣调查的结果封存,先治病再说。
结果英宗天不假年,在这副烂摊子上熬了六年,身体越来越差,带著深深的遗憾,去地下找仁宗和亲爹报委屈去了。
赵项登台,曹氏执政。
当初调查马政案的赵和韩琦分別出京,被调离了核心岗位。
再没人提昔年旧案,直到前些日子赵项耍脾气翘家,又一次將目光投注在帝国的四条腿儿上。
经过苏軾和王雾明暗两条线的初步调查,得出一个结论:谁查谁死!
上到宗室、外戚、勛贵,中到枢密院相公,下到三大机构里的各级官员,无人不贪、
无人不腐。
打仗做不到上下一心,但搂钱这件事上,这群人已经形成了多年的默契。
市马,这块归了各路王爷和外戚、勛贵;养马被文官和小吏们上下瓜分;马种改良项目早已停摆。
除非有胆量得罪所有人,否则这案子查不下去。
现在苏軾查到的內容,都是这帮人捨车保帅丟出来的弃子,算是面子上给皇帝的交代真往深了查,別说苏軾,连皇帝也有危险。
既然旁支能继承皇位,太后就能监国秉政,那又何必非坚持要过继的英宗之子才有法统继承权呢。
王雾的建议是,及早收手,最多换个形式,让这帮人多吐出来一点。
比如:劝捐!
让所有参与腐败的人捐马,多少搞出来一点利息,凑足马政启动的种马就可以了。
“这是那帮人让你传的话?”
王雾懒洋洋的,有些意兴阑珊,“我爹给我传的话,有人要推新党重新上台,这是交易条件。”
“不过你放心,我爹不可能答应,好不容易摆脱了那帮乡党,他忙正事儿还嫌精力不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