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內確实有这样的计算机。”
他的话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银河系列的原型机。虽然还在测试阶段,但运算速度已经达到每秒千万次以上。”
刘教授倒吸了一口凉气。“您说的是国防科技大学的那台机器?”
“正是。”
李赫点点头。
“我会向上级申请使用权限。”
“这个项目的重要性,足以调用国內最顶级的计算资源。”
钱功虽然不太理解计算机技术,但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另一个问题。
“李总工,就算有了那台大计算机,我们怎么把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手感'变成计算机能理解的数字?”
这个问题触及了整个方案的核心难点。
房间里的气氛再次变得紧张起来。
李赫走到控制台前,打开了其中一个数据记录仪。
“钱师傅,您还记得昨天单台炉子成功时的感觉吗?”
钱功闭上眼睛,努力回忆著那个过程。
“记得。温度上升到一千二百度的时候,炉体的震动频率有个细微的变化。我当时就知道状態对了。”
“这个细微的变化,具体是什么?”
李赫继续追问。
“震动的…节奏?”
钱功皱著眉头,努力寻找合適的词汇。
“原来是比较急促的,突然变得平稳了。不是频率变了,是那种…规律性变了。”
李赫走到黑板前,在一个公式旁边记下了几个关键词:震动、节奏、规律性。
“这就是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把所有的'手感'转化为可以量化的物理参数。”
他转身面对所有人。
“震动的规律性可以用频谱分析来量化。温度的'刚好'可以用热梯度分布来描述。压力的'到位'可以用应力响应曲线来表示。”
年轻的工程师们开始兴奋地討论起来。
“我们需要为每台炉子安装几十种不同类型的传感器。”
“还需要高速数据採集系统,能够同时监测所有参数的变化。”
“最关键的是要建立一个庞大的专家系统资料库,把所有成功和失败的案例都录入进去。”
但老专家们的表情依然凝重。
那个白头髮的老专家站起身,声音带著明显的担忧。
“小李,你这个构想確实很有创意,但实施起来的难度……”
他停顿了一下,组织著语言。
“且不说技术难度,光是申请使用银河原型机这一项,就需要层层审批。国防科大那边会同意吗?时间来得及吗?”
李赫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困难肯定有,但不是不可能。”
他走向窗边,透过玻璃看著远方的天际线。
“这个项目涉及的不仅仅是我们一个工厂的產品问题,而是整个国家的工业技术水平。”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房间里的每一个人。
“银河计算机本身也需要实际应用场景来验证性能。”
“我们的项目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绝佳的测试平台。”
刘教授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这確实是一个双贏的合作。”
“更重要的是,”
李赫继续说道,
“一旦我们成功建立这套系统,其意义將远远超出陶瓷叶片的生產。”
“这套技术可以应用到任何需要高精度控制的工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