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蝉鸣愈发聒噪,曙光学校却在忙碌中透著一股蒸蒸日上的生气。小雅的病情在慈善基金的介入和社会捐款的支持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手术日期初步排定,林静紧锁的眉头终於舒展了些许,將更多精力投回到教学之中。
而赵楼生的工作重心,则完全倾斜到了筹建高中部这件头等大事上。孙科长透露的政策风向和那份內部文件,如同黑夜中的灯塔,指明了方向,但通往灯塔的航路,依旧暗礁密布。
“硬体是硬骨头,也是敲门砖。”张天胜指著初步核算出的预算表,眉头拧成了疙瘩,“按照文件要求,高中部得有独立的校舍、標准的实验室、计算机房、图书馆……光这块地的扩容和基建,就是个天文数字。我们现在这点资金流,塞牙缝都不够。”
赵楼生沉默地看著窗外。现有的校园已被充分利用,几乎没有扩张空间。向外寻找新地块?且不说高昂的地价,民办学校拿地的政策也极其严格。
“不能好高騖远。”赵楼生转过身,语气沉著,“第一步,不是建新楼,而是拿到『准生证』。我们必须先通过办学资质的初步审核,证明我们有这个能力和规划。”
他决定採取分步走的策略。当前最核心的任务,是准备一份无懈可击的申办报告。这份报告不仅要满足所有的硬性指標要求,更要凸显曙光学校的独特价值和社会效益,打动审批者。
任务被分解下去。刘老师牵头,组织骨干教师研究课程標准、擬定高中部的教学计划和特色课程方案——重点突出了“衔接教育”的延续性和针对民工子弟的“励志教育”、“生涯规划”。赵楼生强调:“我们的高中,不是要和那些名校拼升学率,而是要给我们自己的孩子一个公平竞爭的平台,一个不留遗憾的机会。”
林静在照顾小雅的间隙,负责整理学校现有的师资力量,並制定一份详尽的师资招聘和培训计划。她利用师范院校的人脉,开始物色那些有理想、有韧劲的应届毕业生和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
张天胜则负责最硬核的部分:財务规划与风险评估。他需要编制一份未来五年的资金流预测、融资方案(包括可能的银行贷款、社会捐助、以及赵楼生暗示的“自有资金投入”),以及详细的预算分配方案,证明学校具备可持续运营的能力。
赵楼生自己,则负责总揽全局,並亲自撰写报告的核心部分——办学理念与社会效益分析。他再次翻开父亲那本早已被翻烂的笔记,结合前世今生的感悟,將“教育是投资不是生意”、“有教无类”、“服务周边”、“阳光摇號分班”等理念,升华成一套完整、清晰且充满社会责任感的办学思想。
“我们的目標,不是培养多少状元,而是让每一个从曙光走出去的孩子,无论能否考上大学,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技能、有担当、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这本身就是对社会稳定和发展最大的贡献。”他在报告中如是写道。
这个过程繁琐而枯燥,常常需要熬夜。办公室里灯火通明,几个人为了一个数据的准確性、一段表述的分寸感爭论不休。“浩然正气”光环在这种为了共同目標而奋斗的氛围中,似乎效果更佳,让大家虽疲惫却心气一致,效率惊人。
这期间,赵楼生又去了区教育局几次,不再是贸然拜访,而是提前预约,带著具体的问题去请教孙科长或相关科室的办事员。问题都集中在政策解读和流程规范上,態度谦逊好学,绝不提任何非分要求。
孙科长对他的这种务实和合规的做法颇为讚赏,偶尔会指点一二:“师资这一块,学歷结构和职称比例很重要,是硬指標。”“財务预测要保守,审批部门最怕看到盲目乐观的估算。”
这些点滴的指点,让曙光的申办报告避免了无数个可能踩坑的细节。
就在报告撰写进入最后衝刺阶段时,赵楼生接到了张天胜从证券公司打来的紧急电话。
“楼生!快看新闻!关於私募基金和民间集资的!”张天胜的声音带著一丝后怕,“调控风声紧了,好几家违规操作的都被点了名!幸好……幸好我们一直规规矩矩,没听那些人的怂恿!”
赵楼生心里一凛,立刻打开电视。新闻里正在播报加强金融监管、打击非法集资的新闻。他想起前世记忆中,差不多这个时候,確实有一波针对金融秩序混乱的整顿清理。
他立刻意识到,这既是警示,也是机遇。金融秩序规范,对於踏实做事、正规融资的主体而言,长期看是利好。
他马上给张天胜回了电话:“胜哥,这是好事。说明以后像我们这样正规规划、透明运作的项目,更容易获得信任。你把这条新闻和我们规范財务的做法,也作为一个风险控制的亮点,写进报告的补充材料里。强调我们坚决遵守国家各项法规政策。”
这个小小的插曲,反而成了曙光报告中的一个加分项,体现了管理团队的合规意识和风险预见能力。
一个月后,一份厚达百余页、装帧朴实却內容扎实的《关於申办曙光学校高中部的可行性报告及规划方案》正式完成。赵楼生没有选择邮寄,而是亲自送到了区教育局收发室,並按规定进行了登记。
送出报告的那一刻,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气,但心又立刻悬了起来。这就像是播下了一颗种子,能否发芽,还需要等待政策的阳光和雨露。
等待批覆的日子格外漫长。赵楼生没有乾等,他开始著手另一件事——进一步巩固曙光学校的社区关係。
他组织学生开展了“清洁家园”志愿服务活动,高年级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帮助周边社区清理卫生死角;利用周末,向社区开放学校的小操场和图书室,举办“亲子阅读角”和“周末影院”;甚至邀请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家长,来学校给孩子们开设兴趣讲座,如厨艺、木工、电器简单维修等。
这些举措钱不多,却极大地增进了学校与周边居民的感情。曙光学校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民工子弟学校”,而是逐渐融入了社区,成为了周边环境的一部分。口碑,在一件件小事中慢慢积累。
这天下午,赵楼生正在和一位来讲座的家长——一位擅长书法装修老师傅聊天,街道办的陈主任笑著走了过来。
“楼生啊,你小子现在可是咱们这片的名人了!”陈主任拍著他的肩膀,“好几拨居民跑来街道夸你们学校呢!说孩子在这不仅学习好了,还更懂事了。”
正说著,赵楼生的手机响了,是一个陌生的固定电话號码。
他接起电话:“喂,您好?”对面传来一个严肃却不失温和的声音:“是曙光学校的赵楼生同志吗?我是市教育局发展规划处的……”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