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记者的报导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持续扩散。曙光学校这个名字,开始超越城郊结合部的范围,进入更多沪市市民和教育界人士的视野。带来的不仅是关注,还有实实在在的助力。
那位捐赠电脑和图书的民营企业家很快派人接洽。赵楼生与张天胜亲自接待,对方代表言辞恳切,言明老板也是苦出身,白手起家,最见不得孩子没书读,尤其佩服赵楼生这样扎根艰难处做实事的人。捐赠的二十台崭新联想电脑和上千册精选图书,对亟待改善教学设施的曙光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赵校长,我们老板说了,这只是第一批。如果学校后续发展有需要,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內,还可以提供更多支持。”代表的话让赵楼生心中暖流涌动。
他郑重接过捐赠牌,对著前来採访的本地媒体镜头(李薇从中促成),承诺一定会用好每一份爱心资源,绝不辜负社会期望。
电脑房的建立和图书室的扩充,让曙光的硬体水平又上了一个小台阶。孩子们第一次触摸到崭新的电脑屏幕时,眼中闪烁的好奇与光芒,让所有老师都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更重要的是钱老师的到来。这位退休特级教师的加盟,意义远不止於增添一位教学骨干。她丰富的经验、严谨的作风以及对教育事业的赤诚,立刻为语文组乃至整个教师团队树立了標杆。她不顾舟车劳顿,一到学校就扎进课堂听课,与老师们交流,很快拿出了高中部语文课程的初步规划方案,扎实详尽,令赵楼生和刘老师嘆服。
“教育是慢工出细活,急不得,但也等不得。”钱老师话语温和却有力,“基础打不牢,高楼起不来。我看咱们这些孩子,底子薄是事实,但韧劲足,求知慾强,这就是最好的基础。”
有了钱老师的坐镇,师资招聘的僵局也被打破。几位原本观望的应届师范生和一位退休的数学老师,听闻钱老师在此,也打消顾虑,决定加入。曙光高中部的师资团队,总算初步有了雏形。
外部环境的微妙变化,赵楼生感受深切。再次去区教育局办事时,遇到的工作人员態度明显更客气了些。孙科长私下告诉他,市里有关部门確实关注了那篇报导,对曙光学校所代表的“探索意义”给予了肯定,要求区里在合规前提下,“审慎研究、稳妥推进”此类民生教育项目。
“小赵,这是好事,但也是压力。”孙科长推心置腹,“现在你们是『典型』了,多少双眼睛看著。每一步都得走得更稳,尤其安全、財务上,绝不能出任何岔子。高中部的事,局里会加快论证流程,但你们自身条件必须过硬。”
“我明白,请领导放心。曙光绝不搞架子,一切以学生为本,以规矩为准绳。”赵楼生再次保证。他知道,这把“借”来的东风,必须转化为內在实实在在的动力。
他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內部管理的精细化上。与张天胜一起,参照正规企业的標准,进一步完善了財务报销、採购审批、资產管理制度,確保每一笔钱来去清晰,有据可查。他强化了安全教育,组织了消防、地震应急演练,並邀请街道安监部门上门指导,將排查出的细微安全隱患逐一消除。
教学上,在钱老师和刘老师的带领下,“精准教研”深入开展。老师们不仅研究考纲,更开始细致分析每一个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制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专注学习”光环叠加科学的方法,效果显著。课堂效率更高,学习氛围更加浓厚。
这一切,赵楼生都通过精心整理的“工作简报”,定期呈送街道和区教育局备案,主动接受监督,透明化运作。这些简报內容翔实,数据清晰,不谈困难,只讲进展与做法,贏得了相关部门的普遍好评。
稳定的口碑带来的是生源的稳步增长。不仅外来务工人员子弟,连部分周边常住居民的孩子,也开始被家长送来曙光。他们看中的不仅是逐渐提升的教学质量,更是这里朴实的校风、严谨的管理和那份难得的“人情味”。学校的资金流也因此更加健康。
然而,赵楼生头脑十分清醒。他知道,目前的平稳,是因为对手在舆论关注下暂时收敛,也是因为自己还未真正触及他们的核心利益——高中部的资质一旦正式获批,必將迎来更猛烈的反扑。而扩大规模所需的资金,仅靠学费和少量捐赠,仍是杯水车薪。
他的目光投向了更远处。一个模糊的构想逐渐清晰:教育与地產的结合。
这个念头並非空穴来风。前世记忆里,未来十几年,优质教育资源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几乎是普遍规律。而父亲“服务周边”、“教育是投资”的理念,也与“学区房”的概念有內在契合之处,只是目的截然不同——他不是要炒高地价牟取暴利,而是希望藉助地產开发的利润,反哺学校建设,实现良性循环。
他找来张天胜,关起门来初步商討。
“胜哥,如果我们能自己买下一小块地,按照高標准先建一所样板式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同时,在学校周边合理范围內,开发建设配套的住宅小区,將学校的入学资格与小区房產適度掛鉤……你看可行性有多大?”
张天胜闻言,震惊地瞪大了眼睛:“楼生,这……这手笔太大了!买地、建校、再开发房地產……这需要天文数字的资金!我们哪来那么多钱?”
“资金可以分期滚动。先用小地块试点。”赵楼生目光沉稳,“我们可以用现有学校的声誉和未来高中部的预期作为筹码,寻找志同道合的投资方。住宅开发利润,大部分投入新学校建设和降低学费,吸引更多生源和居民,形成正循环。关键是要做出標杆,证明这种模式既能改善民生,又能自我造血。”
他接著分析:“浦东大开发,未来城市扩张是必然。提前在潜力区域布局,拿到低成本地块,既是投资,也是为未来的教育布局打下基础。这比单纯等待审批、祈求拨款要主动得多。”
张天胜听得心潮澎湃,又觉胆战心惊。这想法太大胆,太超前。但他仔细琢磨,又觉得並非完全没有道理。尤其是赵楼生对浦东发展的判断,与他最近研究的政策导向隱隱吻合。
“这事……得从长计议。”张天胜谨慎道,“第一步,是成立一个正规的公司实体来运作这些项目,和学校本身区隔开,权责清晰,也更规范。第二步,我们需要一份极其详细、可行的商业计划书,才能去打动投资方。”
“没错。”赵楼生点头,“公司註册你立刻著手去办,就叫『曙光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商业计划书,我来主导,你负责財务预测部分。记住,我们的核心目的,是教育,地產只是手段。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
就在两人初步敲定下一步战略时,林静敲响了办公室的门,脸上带著喜悦和一丝急切。
“赵老师,区教育局刚来电话!通知我们,高中部申办的专家论证覆审会,定在下周一上午!”
消息突如其来,却又在期待之中。
赵楼生与张天胜对视一眼,看到了彼此眼中的凝重与兴奋。
前期的厚积,终於迎来了又一次薄发的时刻。这一次,他们准备得更加充分,根基也更为牢固。
“好!”赵楼生站起身,眼神锐利而明亮,“通知下去,核心团队今晚加班,最后一次模擬答辩!我们要打一场有准备之仗!”
风浪或许仍在酝酿,但曙光之舟,已积蓄了更多破浪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