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了高中部“筹备期设立许可”,曙光学校上下如同上紧了发条,各个环节都加速运转起来。校园里瀰漫著一种前所未有的、目標明確的忙碌气氛。
师资培训是重中之重。钱老师不负眾望,雷厉风行地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
她不仅亲自上示范课,还组织老师们集体备课、磨课,將“精准教研”推向更深层次。针对高中课程的特点,她特別强调了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重基础,高中重能力。”钱老师在教研会上反覆强调,“我们不能只满足於教会孩子做题,更要教会他们思考,教会他们如何自学,如何迁移知识。这对我们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老师们虽然压力巨大,但在“浩然正气”光环的潜移默化和钱老师的专业引领下,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常常深夜,办公室的灯还亮著,老师们仍在討论教案、批改作业、研究高考真题。那种浓厚的教研氛围,让偶尔前来参观的李先生都暗自点头。
赵楼生並未过多干预具体教学,他的重心放在了更大格局的谋划和资源整合上。
“曙光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正式註册成立,赵楼生担任法人代表,张天胜出任总经理。公司成立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推进浦东那块约三十亩的閒置地块的获取。
这块地属於一家濒临改制的小型国营厂,位置相对偏僻,但周边规划有一条未来的城市主干道延伸线,且地价確实在可承受范围內。经过张天胜多轮磋商和李先生的部分前期资金支持,曙光投资与厂方初步达成了转让意向。
接下来是繁琐的评估、谈判、擬定合同流程。赵楼生事必躬亲,带著张天胜和法律顾问,一遍遍核对条款,確保合法合规,不留后患。他深知,这第一步必须走得稳,不能有丝毫差错。
同时,他让林静负责的家长意愿调研也出了结果。超过七成的本校初三学生家长表示,如果高中部办学质量有保证,愿意让孩子继续留在曙光就读。这对招生工作无疑是个巨大利好。调研中也收集到一些家长的担忧,主要是师资力量和高考升学前景。赵楼生將这些担忧一一记录,作为后续工作的重点改进方向。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 读小说上 101 看书网,101????????????.??????超省心 】
一切似乎都在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然而,潜在的对手並未沉睡。
一天,张天胜气冲冲地找到赵楼生:“楼生,那块地可能有点麻烦!厂里刚刚透风,说另外也有家公司表示感兴趣,出的价可能比我们略高一点!”
赵楼生眉头一皱:“知道是哪家公司吗?”
“对方很神秘,是通过中间人接触的,但我托人打听了点风声,”张天胜压低了声音,“可能……和王胖子的明辉教育有点关联。他们自己不做地產,很可能是找了家壳公司或者联手了別的开发商,想截胡!”
赵楼生眼神一冷。果然来了。对方不敢再在明面上使绊子,就开始在商业规则范围內搞竞爭。
“厂方態度怎么样?”
“厂方现在也很犹豫。他们改制急需钱,谁价高自然倾向谁,但也担心对方背景复杂,后续有麻烦。毕竟我们是正正经经做教育的,他们也有所耳闻。”
“这就是我们的优势。”
赵楼生迅速冷静下来,“立刻准备两套方案。第一,你再去和厂方谈,明確告知我们曙光投资的背景和规划,强调我们长期经营、带动区域发展的诚意,以及交易的安全性。价格方面,可以在我们评估价的上限范围內,適当提高一点报价,但不能盲目跟风。第二,让李先生那边也帮忙从侧面做做工作,强调与我们合作的长远价值。第三,”他顿了顿,“我们也得做最坏打算,立刻启动备用地块的考察,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张天胜领命而去。赵楼生走到办公室墙上的沪市地图前,目光在浦东那片区域逡巡。商战就是如此,不可能一帆风顺。他早有心理准备。
与此同时,教学方面也遇到了挑战。高中课程难度陡增,部分从初中跟上来的学生学得颇为吃力,出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有老师著急,私下建议是否可以进行“分班”,甚至搞个“重点班”。
刘老师把这个问题反映到了赵楼生这里。赵楼生听后,毫不犹豫地否决了。
“阳光分班,一视同仁,这是原则,不能动摇。”他態度坚决,“出现分层是正常的,解决办法不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加强个性化辅导。钱老师,刘老师,我们要发挥教研组的力量,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分层作业、课后辅导套餐,利用晚自习和周末时间,给基础弱的学生开小灶补课,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提高的机会。工作量会增加,补贴方面,学校会想办法。”
他再次强调了曙光“有教无类”的核心理念:“我们的价值,不是培养几个尖子生,而是托底每一个愿意学习的孩子,让他们都能获得应有的进步。”
这一决定,虽然增加了老师们的工作负担,却贏得了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的心,进一步巩固了学校的声誉。那种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氛围,成为了曙光最动人的品牌形象。
经过一番紧张的博弈和多轮谈判,最终,或许是曙光教育的诚心和长期规划打动了厂方,或许是李先生的人脉起到了作用,也或许是对手觉得这块地潜力有限不愿付出过高成本,曙光投资有惊无险地成功签下了那块地的转让协议。
签约仪式搞得很简单,但赵楼生握著那份沉甸甸的土地转让合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是曙光走出单一办学,迈向集团化发展的真正第一步。
当晚,他独自一人留在办公室。窗外月色如水,洒在安静的校园里。他从抽屉里拿出父亲那本磨损的笔记本,轻轻摩挲著。
“爸,你看到了吗?学校保住了,高中部也在路上了。我们还迈出了新的一步。”
他低声自语,仿佛在向父亲匯报,“我知道,这条路很难,有很多竞爭,也有很多诱惑。但你放心,你『教育不是生意』那句话,我永远记得。我做这些,不是为了赚多少钱,是为了让更多的『曙光』能立起来,能照亮更多孩子的前路。”
他翻开笔记本,再次读到父亲记录的那些琐碎而温暖的坚持,內心变得无比平静和坚定。
前路依然漫长,挑战只会更多。土地拿到了,如何规划、如何建设、资金如何进一步筹措、如何应对对手下一步的商业竞爭,都是巨大的问號。
但赵楼生已然无所畏惧。他整合了团队,拥有了初步的资本,更重要的是,他始终清晰自己为何出发。
他拿起笔,在全新的规划图上,画下了第一个符號。
步履不停,曙光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