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的夏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更炽烈一些。世界盃的狂热席捲全球,沪市的街头巷尾也瀰漫著足球与暑气交织的躁动。然而在曙光学校,一种更为踏实、更具份量的热望在静静涌动——第二个学年走向尾声,毕业大考和试点高一班的期末考,如同两块试金石,检验著这所民工子弟学校两年来的耕耘与蜕变。
校园里的梔子开得愈发繁盛,香气浓郁,几乎要压过梅雨季残留的湿漉漉的气息。
曙光学校內,气氛却与天气不同,经歷了一场紧张的期末和毕业考试后,校园里瀰漫著一种充实而略带兴奋的疲惫感。
初三的教室里,气氛肃穆而紧绷。黑板上倒计时的数字早已归零,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的祝福和叮嘱。学生们伏案疾书,或凝神思索,空气中只剩下笔尖摩擦纸张的沙沙声和窗外偶尔传来的蝉鸣。
他们知道,手中这支笔,不仅关乎毕业证,更可能撬动远在家乡的某所重点高中的门槛。
成绩已经全部出炉,硕果纍纍。
初三毕业班的成绩单堪称一份辉煌的战报。
不仅整体平均分在区內名列前茅,更有多达十五名学生超过了其家乡省份重点高中的录取线,创下了曙光办学以来的最好记录!捷报通过信件和电话传回,带来的不仅是孩子们的喜悦,更是无数个家庭的希望与激动。
许多家长,那些常年在工地、车间、菜市场忙碌的父母,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著感激——有的送来了自家种的西瓜,有的坚持要请老师吃顿饭,都被赵楼生和老师们婉言谢绝,但那份真挚的情谊,却温暖著每一个曙光人的心。
试点高一班的期末联考成绩同样令人振奋。整体成绩稳中有升,与区重点高中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数学平均分甚至实现了反超。
更难得的是,学生们展现出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让负责高中教研的钱老师和刘老师信心大增,对明年夏天的正式验收充满了期待。
为了庆祝这份来之不易的成果,也为了给初三毕业生壮行,曙光学校举办了一场简单而隆重的“毕业典礼暨学期总结会”。
没有华丽的舞台,操场就是会场,学生们自己用彩纸和气球做了装饰。
赵楼生站在台上,看著台下那一张张晒得微黑、却洋溢著青春光彩的脸庞,心中感慨万千。他特意没有讲太多大道理,而是念了几位学生写的毕业感言片段——有对老师辛勤付出的感谢,有对同学情谊的不舍,有对父母辛苦的理解,更有对未来的憧憬和承诺。朴实无华的语言,却引得台下许多老师和家长偷偷拭泪。
“同学们,”赵楼生的声音通过略显陈旧扩音器传遍操场,“你们的成绩,是对自己努力的最好回报,也是对曙光最好的礼物。请记住,无论你们將来走到哪里,曙光永远是你们的家。今天,你们以曙光为荣;明天,曙光必將以你们为荣!”
掌声雷动。许多毕业生哭成了泪人,与老师、同学紧紧拥抱。林静忙著给学生们发毕业证,眼睛也是红红的。苏晴则拿著她的老式海鸥相机,不停地抓拍著这感人瞬间,准备用在下一期校刊上。
然而,在一片欢庆的氛围中,赵楼生並未忘记潜藏的危机。资金的困局像一道无形的枷锁,时刻提醒著他现实的严峻。
新校区的建设虽然因李先生的持续支持和施工方老周的理解,赵楼生与他进行了一次艰难的、推心置腹的谈判,最终达成了分期支付、工程適度放缓的协议而没有完全停工,但进度明显慢了下来。原本计划暑期开始的內装修和设备採购,不得不大幅推迟。
庆典结束后,赵楼生特意留下了核心团队的成员,开了一个小会。“成绩很好,大家辛苦了。”他首先肯定了过去一学期的努力,“但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暑假,对我们来说是黄金时间,是查漏补缺、提升內功的关键期。”
他看向钱老师和刘老师:“高中部的课程体系还需要进一步打磨,特別是针对联考反映出来的薄弱环节。暑假教研不能停,要拿出更精细的复习和预习方案。”
他又看向林静:“家校联繫不能断。尤其是毕业生的去向,要做好跟踪记录,这些都是我们最宝贵的口碑和案例。另外,新学期的招生宣传要启动,突出我们的成绩和特色。”
最后,他看向张天胜,语气凝重了些:“胜哥,资金的事,仍然是头等大事,你帮我约一下李先生。一方面,要继续和李先生保持密切沟通,落实后续款项;另一方面,我们要开源节流。所有非必要开支一律暂停,暑期运营成本要压缩到最低。”
赵楼生约了李先生,在一家安静的茶馆见面。他需要与这位最重要的投资人进行一次深谈。
李先生如期而至,他穿著合体的亚麻衬衫,气质儒雅沉稳,眼神锐利却又不失温和。他细细品著明前龙井,听赵楼生详细匯报了学期的辉煌成果以及当前面临的资金困境。
“楼生,”李先生放下茶盏,语气平和却直指核心,“成绩斐然,可喜可贺。这证明我当初的投资眼光没有错,你们做的,是真正有价值、有未来的事业。”
他话锋一转,“但是,商业是商业。曙光目前的状態,作为一项纯粹的投资,短期內甚至中长期內,都很难看到財务上的回报。这一点,你我都清楚。”
赵楼生点头,坦然承认:“是的,李先生。曙光从创立之初,定位就是非营利性机构。我父亲的心愿,我的坚持,都不是为了赚钱。所有的收入,都会用於改善教学、提升师资、资助学生。我们追求的是社会效益,是教育公平。这一点,永远不会变,也符合未来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普惠性教育的方向。”
“我明白。”李先生微微頷首,眼中流露出欣赏,“我早年在美国留学,后来在华尔街和国內金融市场都做过,见过太多追逐短期暴利的故事。钱,我赚过不少。但到了我这个年纪,总想做一些能留下痕跡、更有意义的事情。投资曙光,最初是看好你这个人,看好你的眼光和魄力。”他轻轻点了一下,似乎意有所指,却又点到为止。
“后来,我是真正认同了你们的理念。教育,尤其是普惠教育,是国之根基,也是最大的善政。它能带来的社会效益和长期回报,是无法用简单財务报表衡量的。”他顿了顿,身体微微前倾,“但是,楼生,纯粹的公益难以持续。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既能保持教育初心,又能让投资实现良性循环的模式。”
赵楼生心神一凛,知道关键点来了:“李先生您的意思是?”
“新校区的建设不能停,但光靠我持续输血和你们自身的积累,太慢,风险也太大。”李先生手指轻叩桌面,“我注意到,曙光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但他们的家庭,以及学校周边,存在著大量真实且迫切的居住需求。他们需要的是稳定、安全、实惠的住所,而不是豪宅。”
他看著赵楼生,目光深邃:“你有没有考虑过,以曙光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品牌价值为核心,吸引志同道合者,共同开发建设配套的、微利的教师公寓和惠民学生公寓?甚至未来,可以在新校区周边,规划建设一个以教育为特色的、配套完善的惠民社区?”
“这……”赵楼生脑中飞速思考。他立刻意识到,这与他之前要做的教育地產不谋而合,这並非简单的房地產开发,而一个更宏大的、教育与社区发展联动的生態模式。
“您的想法很有启发性。以教育带动社区,以社区反哺教育,形成良性循环。但是,这必须严格区分。学校本身必须坚持非营利性质,乾乾净净办学。而配套的公寓或社区开发,可以成立独立的项目公司来运营,其產生的微利,主要用於反哺学校建设和降低学生家庭成本,绝不允许资本过度介入甚至干扰教学!”
“英雄所见略同。”李先生笑了,“学校是核心,是品牌,是初心,必须纯粹。配套开发是手段,是支撑,是让初心能持续发光的燃料。我们可以签订最严格的法律协议,確保资金流向清晰,確保教育主体的独立性。我可以负责整合资源、推动这个配套项目的落地,而你需要做的,是继续把曙光的教育品牌做大做强,这是所有价值的根基。”
他顿了顿,补充道:“当然,这是一个长远的构想,涉及复杂的规划、土地和政策问题,需要从长计议。眼下,新校区的资金缺口,我会再想办法协调一部分资金,但剩下的,需要你们自己再咬牙顶一顶。等这个学年彻底结束,我们再来详细谋划下一步。”
这次谈话,为赵楼生打开了全新的思路。他看到了在坚持教育公益性的前提下,破解资金困境的一缕曙光。李先生不仅仅是一个財务投资人,更是一个有情怀、有战略眼光的伙伴。
离开茶馆,赵楼生走在华灯初上的街道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前方的路依然挑战重重,吴天佑的威胁並未解除,资金压力依然巨大,但这个夏夜,他感到了一种更强大的力量和更清晰的方向。
教育是初心,是灯塔;而商业智慧,或许可以成为护航的舟船。如何驾驭好这两者,將是对他更大的考验。他深吸一口气,目光变得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