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1日清晨,老校区操场上的高考倒计时牌在晨雾中格外醒目:“距高考98天“。鲜红的数字像燃烧的火焰,映照著高三学子们的脸庞。
曙光学校也即將迎来它的首届高考,经歷完整三年的高三学生也即將迎来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考试。
“同学们,这不是普通的倒计时!“赵楼生在升旗仪式上举起一叠文件,“这是我们与命运赛跑的发令枪。特別是要回原籍考试的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更加紧迫——必须提前一个月返乡適应考区!“
人群中出现一阵骚动。来自皖省的陈浩攥紧了拳头,他的户籍地在阜阳,教材版本与沪市完全不同;豫省籍的李娟脸色发白,老家的高考分数线比上海高出六十多分。
当天下午,“曙光异地考生突击班“正式成立。教研组提前一年出编的《全国考区备考指南》,將各省考纲差异细化到每个知识点。钱老师展示自製教具:“这是安徽卷必考的电磁感应演示器,这是河南卷常考的作物杂交图谱...“
紧张的氛围中捷报频传。体育特长生王猛在沪市市运会斩获百米金牌,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標准;美术组的张丽获得全国中学生艺术展演油画组一等奖,中央美院派出招生组实地考察;更令人惊喜的是,本地生源刘薇在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获二等奖,获得復旦自主招生资格。
“不要满足於保底!“赵楼生在竞赛表彰会上激励学生,“我们要让全国高校看到,我们曙光子弟学校也能培养出多元人才!“
四月最忙碌的夜晚,老校区阅览室灯火通明。陈浩正在给豫省籍同学讲解皖省卷的独特解题技巧,旁边坐著记笔记的竟是北校区学霸刘薇——她主动报名担任“异地考情辅导员“。
“这样讲题比我自个儿复习效率还高!“刘薇惊喜地发现,“原来换个视角能突破思维定式!“
考前30天,返乡送行会催人泪下。老校区那棵百年梧桐树下,高三学子们正在举行最后的誓师大会。赵楼生站在斑驳的树影里,望著下面一张张黝黑而坚定的面孔——这些都是跟著他走过三年风雨的农民工子弟。
“同学们,“他的声音透过老旧的扩音器传出,“你们书包里装著的不仅是课本,更是千万个打工家庭的希望。今天,我不是来给你们压力的——“他举起一摞泛黄的信纸,“这是你们三年前写给自己的一封信,现在该物归原主了。“
学生们惊讶地展开信纸。陈浩读著三年前稚嫩的笔跡:“我要考上交通大学,让爸妈別再住工棚...“这个一米八的汉子突然红了眼眶。旁边李娟的信上写著:“想当医生,治好妈妈在纺织厂落下的腰痛...“
赵楼生给每位异地考生发下特製的备考箱:除了错题本和提神药品,还有印著全班签名的励志衫。“记住,“他声音哽咽,“无论你们在哪里考试,曙光永远是你们的家!“
考生家长们自发组成“后勤支援团“,为返乡考生的家人提供实时保障。建筑工人老陈在工地收到简讯:“您儿子在阜阳一中考点状態良好“,发信人竟是刘薇的母亲——一位交大教授。
七月放榜时,捷报如繁星点亮曙光校园。陈浩以安徽考区第89名的成绩考入合肥工业大学;李娟超常发挥,达到河南大学录取线;王猛被北体大特招;张丽顺利通过央美专业考试;刘薇更以623分考入復旦物理系。
但教育公平的现实依然沉重:六十多名返乡考生中,仍有近半数落榜。新校区首届二十多名考生中,仅有九人达到本科线;育才学校的新设立的高三復读班全军覆没;明诚学校最优秀的学生也只够上专科。更多学生面临抉择:育才学校35%的考生选择復读,明诚学校20%的学生直接就业。
赵楼生独自坐在明诚学校的屋顶农场,看著成绩单久久不语。
“校长,我不復读了。“明诚学校的张强递来一罐汽水,“我爸工伤臥床,妹妹还要上学。我已经在汽修厂找到工作,学校教我的物理知识够用了。“
赵楼生望向远处灯火璀璨的陆家嘴,又回头看看棚户区星星点点的灯火:“知道吗?你修的每辆车,都可能载著这个城市的未来。职业没有贵贱,但教育应该让每个人都能选择自己的人生。“
在毕业典礼上,赵楼生宣布成立“曙光追梦基金“,每年拨款资助復读生和职校生。
最令人动容的是,考上大学的学子们自发籤订“反哺协议“,承诺將来资助学弟学妹。“这不是施捨,“陈浩在台上说,“是接力——就像三年前赵校长拉著我们的手一样。“
更令人动容的是王猛的决定。这个被北体大录取的体育生,竟然选择保留学籍参军入伍。“我爹说好男儿要保家卫国,两年后我带著军功章来上学!“他的退伍军人父亲站在台下,胸前的勋章和眼角的泪光一样明亮。
临別夜,老校区梧桐树下响起《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歌声。陈浩將全国物理竞赛奖牌掛在教室墙上,李娟把英语笔记赠给学妹,王猛在操场跑出“谢谢“的字样。月光下,赵楼生的眼角闪著光:“今天的离別,是为了明天更多人能够团圆。“
典礼结束后赵楼生特意绕到明诚学校。夜幕中,他发现教室亮著灯——张强正在给职高班的学弟们讲解发动机原理。“赵校长!“年轻人不好意思地擦著油污的手,“我在汽修厂白天上班,晚上来教课,算是...代课老师吧?“
这一刻,赵楼生看到了教育最真实的模样:它不是冰冷的分数,而是生命的彼此照亮。就像那棵老梧桐树,有的枝叶伸向蓝天,有的根须深扎泥土,但都共享著同一片大地滋养。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 101 看书网超顺畅,??????????????????.??????隨时看 】
秋月升起时,他在工作日誌上写下:“教育的真諦,不是製造少数精英,而是让每个生命都找到自己的光。今日金榜题名者固然可喜,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发光发热的孩子,同样是曙光的骄傲。“
远处工地传来打桩声,那是城市生长的脉搏。而在这片热土上,更多教育的奇蹟正在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