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放榜
大汉会试与明清会试略有不同,三场会试还是照例要考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以及策问,但每场又都新增了数理化作为附加题。
附加题占的分值很高,答上来的越多,考卷得分就越高。
大汉的首场恩科考试,已经开始采取积分制。
不采取积分制的话,聂宇就没法阅卷了。
他的文化水平对比古人还是太烂,看文章很难看得出好坏优劣。而且这种凭文章来判定,也太依赖考官的能力和人品,不如一刀切来的方便。
用积分制考卷,至少选拔出来的进士,能力上限不敢说,下限肯定是有保证的。
聂宇废除不了科举,那就干脆改革科举已经僵化的模式,给科举输送点新鲜血液,让科举能够平稳过渡。
至于天下的读书人会不会有所不满?
这不用担心,只要大汉能坐稳龙椅,读书人的适应性都很强,别搞得太过分都能接受。
比如朱元璋就曾觉得科举误国,选拔出来的官员全是笔架子,干啥啥不行,就会写文章作诗。于是就废除科举,改为地方举荐人才做官,直接持续了十五年之久,读书人连屁都没崩出一个来。
最后还是举荐制比科举制更坑,举荐选拔出来的官员,大多都是关系户,能力完全没保证,贪污倒是一把好手。
朱元璋折腾半天,觉得还是科举稍微没那么坑,好歹不会上来那么多废物贪官。
贡院考场,考官依次发现卷子。
“嗯,前几题的四书经义还好,我已提起温习一个多月,应该问题不大。但这后面的数学、物理、化学是何意?”
程驷举接过考卷,先来回翻看几遍,顿觉有些疑惑。
数学他快速略过几题,发现就是算学,只是改了个名字,而且难度也颇高,居然涉及到了“商高定理”(勾股定理)应用。
后头的物理、化学,他完全看的一头雾水。
程驷举按着卷子,一字一句认真看过:“茶壶烧开水,此为物理现象还是化学现象?不是,茶壶烧开水跟这什么物理、化学有何关联?”
程驷举看的一脸懵逼,作为安徽考生的他,劣势在此时终于显现出来。
大汉这边的士子考生,可能还有人能答得上这些题目。但这些安徽、江西新占之地的考生,他们没有看过大汉学府的数理化系统性教材,压根没办法理解数理化的具体概念含义。
这似乎有些不公平?不公平就对了,聂宇就是要他们印象深刻,记住数理化不是小众偏门,这是被列入恩科会试的考题。
想要拿分,那就努力去学好数理化,去卷自然科学吧!
程驷举盯着考卷看了半天,数学他还能解出几题,物理、化学完全看不懂,只能瞎蒙了。
好在物理、化学的卷面里,大多都是选择题和判断题,就算不会也不至于完全做不出来。
聂宇还是手下留情了。
会试第一场考了三天,直接把贡院里的两百多名考生,考到怀疑人生。
这什么鬼题目?
好不容易连蒙带猜做完卷子,等到会试第二场,许多考生下意识往卷子后面翻,想着会不会还有那“数理化”怪题。
然后,居然特么的真有。
第一场不是已经考过了,怎么第二场还要考?
有几个考生立刻举手跟巡考官反应,巡考官看过就轻飘飘回了一句:“卷子都是礼部出卷,汉王审题,不会有误,专心答题吧!”
反应无果,只能硬着头皮继续答题。
好在第一场不少考生已经蒙出经验来,开始学会举一反三,这第二场蒙的倒是快了不少,也有少数几人,无聊看过些数理化课外教材,真的做出了几题。
这些做出来的,统一装作不知道,准备闷声发大财。
历时九天的会试很快就考完,两百多名考生出了贡院,两眼都是发昏的。
这倒不是在贡院待太久熬的,大汉的首场恩科,礼部也怕把考生熬坏了,专门安排配给了取暖燃料、干净饮水等各种考生日用。
相比起正常科举,这确实算得上恩科了。因为官府安排的太到位,能想到的都事无巨细办妥,考生只需要负责安心考试。
当然,这也就是恩科,还是大汉的首场恩科,等后面地盘壮大了,考生数量变多,这些待遇就不会再有了。
“驷举兄,等等我。”王阳小跑着追上刚出贡院,正准备回客栈的程驷举。
程驷举顿足停下,耐心等待对方跟来。
王阳并行而走,随口问道:“驷举兄,此番会试,可有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