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在经歷了一系列的內乱和衰落之后,终於迎来了一位有抱负的君主——楚悼王。楚悼王看著楚国这副破败的模样,心里那叫一个著急啊,他一心想要让楚国重新强大起来,可一直苦於没有合適的人才来帮他实现这个愿望。就在他愁眉不展的时候,吴起来了。
吴起,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在当时的诸侯中那是相当有名气。他之前在鲁国和魏国都干过,而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楚悼王一听吴起来了,那高兴得就跟捡到宝似的,二话不说,先任命吴起为宛守,让他防御韩、魏。这宛守就相当於现在的地方军区司令,负责守卫一方领土。吴起在宛守的位置上干得非常出色,楚悼王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一年之后,楚悼王就把吴起晋升为令尹,让他主持变法。这令尹可是楚国的最高官职,相当於宰相,掌管著国家的军政大权,可见楚悼王对吴起是多么的信任和器重。
吴起一上任,就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他深知楚国的问题所在,那就是旧贵族势力太强大,他们把持著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大权,腐败墮落,不思进取,严重阻碍了楚国的发展。於是,吴起决定从打击旧贵族势力入手,来一场彻底的改革。
他首先实行法治,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法令,並公布於眾,让大家都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为了確立法治的权威性,吴起还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立了一根车辕在城门口,然后宣布:“谁要是能把这根车辕搬到指定的地方,就赏给他一大笔钱。”一开始,大家都不相信,觉得这肯定是骗人的,谁也不敢去尝试。后来,有一个胆子大的人,抱著试试看的心態,把车辕搬到了指定的地方,没想到,吴起真的就赏给了他一大笔钱。这下子,大家都相信了,吴起说话算数,法令可不是闹著玩的。这样一来,法治的权威性就树立起来了,大家都开始遵守法令,楚国的社会秩序也逐渐稳定下来。
接著,吴起又开始削减贵族的爵禄,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他规定,凡是没有功劳的贵族及其后代,都要降低他们的爵位和俸禄,而对於那些立有军功和其他有功人员,则给予爵禄奖励。这一措施可把那些旧贵族们给惹恼了,他们原本靠著世袭的爵位和俸禄,过著养尊处优的生活,现在吴起却要断了他们的財路,他们怎么能不恨呢?但是,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吴起还是坚决地推行了这一措施,使得楚国的財政负担大大减轻,同时也提高了將士和新兴封建势力的积极性。
吴起还对吏治进行了整顿,他认为“大臣太重”与“封君太眾”是楚国政治的两大弊端,必须加以解决。於是,他一方面削弱大臣的威权,禁止大吏结党营私,奖励百官尽忠守职;另一方面,他杜绝权门请託之风,要求官吏公私分明,言行端正,不计较个人得失,立志为变法的新兴政权效力。此外,他还裁减了大量的冗官,选贤任能,罢除了那些无能无用之辈,使得楚国的政府机构更加精简高效。
在军事方面,吴起也进行了改革。他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他实行兵农合一的政策,让士兵在平时耕种土地,战时出征作战,这样既保证了军队的粮食供应,又提高了士兵的战斗素质。同时,他还收减百官和封君子孙的俸禄,以保证军队得到充足的给养,加强训练。经过吴起的改革,楚国的军队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后来的战爭中,屡立战功。
吴起的变法,在短短几年內,就让楚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楚国的国力逐渐强盛起来,在公元前 381年,楚国联合赵国大败魏国,威震诸侯。楚国的疆域也不断扩大,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收復了陈国、蔡国故地,將势力扩展到了黄河岸边,成为了当时的强国之一。
可是,吴起的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他们对吴起恨之入骨,一直在寻找机会报復。公元前 381年,楚悼王病逝,这对於吴起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失去了楚悼王的支持,吴起就像失去了保护伞一样,旧贵族们趁机发动叛乱,他们包围了王宫,用乱箭射死了吴起,吴起变法也隨之宣告失败。
虽然吴起变法最终失败了,但它对楚国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吴起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促进了楚国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化,加速了楚国封建化的进程。它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如法治、整顿吏治、加强军事训练等,也为后来楚国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鑑。
而且,吴起变法的思想和理念,也间接地影响了秦国的商鞅变法,为中国歷史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吴起变法失败后,楚国又陷入了一段动盪不安的时期。虽然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楚国也出现了一些有作为的君主,他们努力维持著楚国的稳定和发展,但楚国的国力却始终没有恢復到楚庄王时期的鼎盛状態。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就到了楚怀王时期。楚怀王,名熊槐,是楚威王的儿子。楚国在楚威王时期,国力达到了鼎盛,与齐国、秦国並列,成为战国时期的三大强国。楚威王去世后,熊槐继承了楚国的君位,也就是楚怀王。
楚怀王刚即位的时候,还是有点雄心壮志的,他也想让楚国继续强大下去,在诸侯中称霸。在他即位的前几年,楚国凭藉著之前积累的雄厚实力,在对外战爭中多次取得胜利,楚怀王也因此尝到了胜利的喜悦,自信心爆棚。
公元前 323年,楚怀王借著护送魏国公子回国的名义,派大司马昭阳率兵攻占了魏国的八座城池。这一行动让魏国和韩国感受到了楚国的强大压力,为了避免被楚国吞併,他们迅速与楚国建立了盟友关係,支持楚怀王对抗日渐强大的秦国。
在外交上,楚怀王聘用了魏国人公孙衍作为自己的总联络人,在公孙衍的策划下,楚、齐、赵、魏、韩、燕和义渠七国形成了联盟,共同討伐秦国,而楚怀王则成为了联盟的领袖。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合纵”抗秦。
可是,这个联盟並不稳固,各国之间都有著自己的利益诉求,很难真正团结起来。秦国也深知这一点,於是他们派张仪前去游说各国,试图破坏这个联盟。张仪这个人,那可是个口才了得的纵横家,他凭藉著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在各国之间来回穿梭,挑拨离间,最终成功地分化了这个联盟。
公元前 313年,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和齐国联合起来,於是派张仪前往楚国,试图说服楚怀王与齐国断交。张仪见到楚怀王之后,就开始施展他的口才,他对楚怀王说:“大王,您要是能和齐国断交,秦国愿意把商於之地六百里献给楚国。”楚怀王一听,这可太划算了,不用费一兵一卒,就能得到六百里土地,这等好事,上哪找去啊?於是,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张仪。
大臣陈軫见状,赶紧劝諫道:“大王,这可使不得啊!秦国之所以这么看重楚国,就是因为楚国和齐国联盟。如果我们和齐国断交,楚国就会孤立无援,到时候秦国怎么可能会真的把六百里土地献给我们呢?这分明是张仪的诡计啊!”可是,楚怀王已经被那六百里土地冲昏了头脑,根本听不进去陈軫的劝諫。他还得意洋洋地说:“你就別瞎操心了,等我拿到了商於之地,看你还有什么话说。”
於是,楚怀王就派使者去齐国,宣布与齐国断交。齐国国君得知此事后,气得暴跳如雷,他觉得楚怀王太不讲信用了,於是就和楚国彻底决裂,转而和秦国结盟。
楚怀王这边,满心欢喜地等著张仪把六百里土地送来。可当楚国使者到秦国索要土地时,张仪却耍赖了,他装作一副无辜的样子说:“我什么时候说过要给楚国六百里土地了?我明明说的是六里啊!”楚国使者这才知道自己被张仪给骗了,他们愤怒地回到楚国,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楚怀王。
楚怀王一听,肺都要气炸了,他大骂张仪是个卑鄙小人,发誓一定要报仇雪恨。於是,他不顾大臣们的反对,毅然决定出兵攻打秦国。
公元前 312年,楚怀王派屈匄率领楚军攻打秦国。秦国早有防备,他们在丹阳(今河南西峡)设下埋伏,等待著楚军的到来。楚军一进入埋伏圈,秦军就立刻发动攻击,楚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大败而归。这一战,楚军折损甲士八万,大將屈匄战死,汉中郡也被秦国占领。
丹阳之战的惨败,並没有让楚怀王清醒过来,他依然沉浸在復仇的情绪中无法自拔。他不甘心就这样失败,於是又倾全国之兵,反攻秦国。楚军深入秦境,一直打到了蓝田(今陕西蓝田)。可就在这时,魏国和韩国却趁机偷袭楚国的后方,楚军腹背受敌,被迫撤军。这一战,楚军又遭受了重创,楚国的国力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丹阳、蓝田之战的惨败,让楚国元气大伤,也让楚国在诸侯中的地位一落千丈。曾经的强国,如今却成为了其他诸侯国眼中的软柿子,谁都想来捏一把。
楚怀王在外交和军事上的接连失利,让楚国陷入了內忧外患的困境。国內政治腐败,贵族专权,百姓生活困苦;国外又面临著秦国等强敌的威胁,楚国的未来一片黯淡。
公元前 299年,秦昭襄王给楚怀王写信,邀请他到武关会盟,说是要结盟友好。楚怀王接到信后,心里十分纠结。他一方面担心赴会会有危险,另一方面又惧怕不前往会激怒秦国,给楚国带来更大的灾难。这时候,屈原等人极力劝諫楚怀王不要前往,他们说:“秦国是虎狼之国,不可信,大王千万不能去啊!”可是,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却力主赴会,他说:“不去的话,会得罪秦国,到时候秦国要是派兵来攻打我们,楚国可就危险了。”
楚怀王犹豫不决,最终还是听信了子兰的话,决定前往武关会盟。结果,他一进入武关,就被秦国的伏兵扣押,被挟持到了咸阳。秦国逼迫楚怀王割让巫郡、黔中郡,楚怀王坚决拒绝。於是,秦国就把他软禁了起来。
楚国人得知楚怀王被秦国扣押后,非常愤怒,他们立太子横为顷襄王,继续与秦国对抗。秦国见计谋落空,又无法从楚怀王身上得到好处,就一直把他囚禁在秦国。
公元前 296年,楚怀王在秦国病逝。他的死,让楚国百姓感到无比悲痛,也让楚国失去了最后一丝復兴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