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吴国的覆灭,越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勾践终於站在了春秋时代的巔峰,成为了眾人瞩目的霸主。可就在这举国欢庆、荣耀至极的时刻,有一个人却显得格格不入,他的脸上没有丝毫胜利后的喜悦,反而充满了忧虑和警惕,这个人就是范蠡。
范蠡,那可是个通透之人,他太了解勾践了。这么多年的朝夕相处,他对勾践的为人可谓是了如指掌。勾践这人,有著超乎常人的坚韧和毅力,为了实现目標,能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屈辱,臥薪尝胆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但他也有著极其阴暗的一面,心胸狭隘、猜忌心重,只能共患难,绝不能同富贵。如今吴国已灭,越国再无敌手,范蠡知道,自己和其他功臣的处境,变得十分危险了。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范蠡深知,一旦没有了共同的敌人,那些曾经立下赫赫战功的臣子,就可能成为君主眼中的威胁。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血雨腥风,於是,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功成身退,远离这个是非之地。
说干就干,范蠡连一刻都没有多停留。他简单收拾了一下行囊,趁著夜色,悄悄地离开了越国。走之前,他还给好友文种留了一封信,信中言辞恳切地写道:“兄弟啊,你难道还没看清楚勾践的为人吗?咱们现在的处境就像是那飞鸟被射尽之后的良弓,狡兔被猎死后的走狗。越王这人,脖子长长的,嘴巴尖尖的,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你要是还不赶紧离开,恐怕性命不保啊!”
文种收到信后,心里很是纠结。他一方面觉得范蠡的话有道理,勾践这些年的变化他也看在眼里,如今的勾践確实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对功臣们也渐渐疏远起来;可另一方面,他又捨不得自己辛辛苦苦打拼来的荣华富贵,毕竟这些年他为越国付出了太多,好不容易等到了今天,怎么能说走就走呢?他心存侥倖地想:“也许勾践不会对我下手吧,我为他立下了这么多功劳,他应该不会这么绝情。”
於是,文种没有听从范蠡的劝告,他选择留了下来。可他没想到,他这一留,就把自己留在了鬼门关前。
勾践呢,自从灭了吴国后,就变得越来越膨胀,越来越多疑。他看著那些曾经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功臣们,心里总是不踏实,总觉得他们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尤其是文种,他足智多谋,在越国威望极高,勾践对他更是忌惮不已。
有一天,勾践突然来到文种家里。文种一看越王来了,赶忙起身相迎。勾践坐下后,也不拐弯抹角,直接就对文种说:“文大夫啊,你当初给我出了七条灭吴的计策,我只用了三条就把吴国给灭了。剩下那四条,你打算怎么用啊?”
文种一听这话,心里“咯噔”一下,他隱隱感觉到了危险。他小心翼翼地回答道:“大王,这……臣也不知道该怎么用。”
勾践冷冷地笑了笑,说:“我看啊,你就带著这四条计策,到地下去帮我对付吴国的那些君臣吧!”说完,他把一把剑扔在文种面前,转身就走了。
文种捡起剑一看,顿时心如死灰。这把剑,正是当年吴王夫差赐给伍子胥,让他自杀的那把属鏤剑。文种终於明白,范蠡的预言成真了,勾践真的要对他下手了。他仰天长嘆道:“我真后悔啊,当初不听范蠡的话,如今落得个这样的下场。”说完,他心一横,拿起剑自刎而死。
而范蠡呢,离开越国后,他一路辗转,来到了齐国。到了齐国,他隱姓埋名,改名叫鴟夷子皮,开始了自己的经商生涯。他凭藉著自己卓越的智慧和商业头脑,很快就积累了巨额財富,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富商。后来,齐国国君听说了他的才能,还请他去做相国。但范蠡深知,官场如战场,伴君如伴虎,他好不容易才摆脱了权力的漩涡,可不想再陷进去了。於是,他婉拒了齐国国君的邀请,散尽家財,再次隱居。这一次,他来到了陶地,自號陶朱公,继续经商。在陶地,他又一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富甲一方,成为了后世商人的楷模,被尊称为“商圣”。
范蠡和文种,这两位越国的大功臣,有著同样的智慧和才华,却有著截然不同的结局。一个看透人性,急流勇退,得以善终,还在商业领域大放异彩;另一个贪恋权势,犹豫不决,最终命丧黄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