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最新地址:www.22biqu.com
笔趣阁 > 我,野原广志,霓虹影视之星! > 第239章 确定!就是这种美食纪录片!野原广

第239章 确定!就是这种美食纪录片!野原广

松井雄一也凑了过来,他比铃木清斗更懂镜头,指着“千叶海鲜市场”的分镜:“你看这组镜头,从渔民收网到寿司师傅切片,用的是跟拍镜头吧?连摄像机的移动轨迹都画出来了——广志君,你这分镜,比咱们台里老摄像师的成品稿还专业!”

明日海原本坐在旁边翻台账,听到两人的话也走了过来。他拿起另一张画稿,上面是镰仓海鲜丼的特写:鱼生铺在米饭上,筷子夹着一块三文鱼,旁边标着“特写鱼生的油光,筷子移动要慢,突出新鲜”。明日海忍不住笑了:“你连这种细节都想到了?拍《深夜食堂》的时候,你让演员夹鸡蛋的动作练了十遍,原来从分镜就开始抠细节了。”

广志摸了摸后脑勺,语气里带着点不好意思:“其实我对关东的本土美食,不如各位熟悉。比如松井桑知道镰仓哪家的海鲜丼最老,铃木桑清楚横滨哪家的包子是传承,这些都得靠各位帮忙。我能做的,就是把镜头语言捋清楚,咱们一起找那些有传承的老店、老匠人,把他们的故事拍出来。”

“有传承的才好!”松井雄一立刻接话,语气里带着兴奋,“我跟你说,镰仓有个‘佐藤海鲜屋’,老板佐藤桑今年六十了,从十五岁就跟着他爹出海,现在还每天凌晨三点出海,只捕当季的鱼,说‘不是当季的鱼,没那个鲜味儿’。他儿子本来在东京做白领,去年辞了工作回来帮他,说要把这手艺传下去——这不就是你说的‘人’的故事吗?”

铃木清斗也点头:“横滨东亚街的‘李记包子铺’也一样!老板娘李桑是第三代,她爷爷当年从东南亚来霓虹,推着小车卖包子,现在店门口还挂着当年的小车。每天早上六点开门,第一笼包子肯定留给隔壁的老奶奶,说‘老奶奶看着我长大的,得让她先吃’——这故事拍出来,肯定暖!”

(模糊中华化,但日本的中华元素真的太多,大家不要深究)

广志认真地听着,时不时在笔记本上记两句:“就是要这样的故事。咱们不用找多有名的店,就找这种有老底子、有人情味的。比如拍‘李记包子铺’,就从李桑凌晨三点揉面开始拍,拍她怎么调馅,怎么记着老顾客的口味,拍老奶奶来拿包子时的笑容——这些细节比什么都打动人。”

松井雄一越听越激动,拿起画稿又看了一遍,忍不住赞叹:“广志君,我拍了三十年片子,就没见过这么懂镜头的年轻人!你这分镜,连李桑揉面时手腕的力度都标了‘要拍特写,体现老手艺的力道’,就按这个拍,不用改,肯定出效果!”

广志笑着应下,心里却想着前世的《舌尖上的中国》——那些让观众记住的镜头,不就是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吗?他厚着脸皮接下赞叹:“其实是参考了一些以前的想法。重点就是‘跟着人走’,别为了拍美食而拍美食。比如拍佐藤桑的海鲜屋,不能只拍鱼生多新鲜,要拍他出海时怎么跟海浪较劲,怎么选鱼,怎么跟老顾客聊天——这些东西,比美食本身更有力量。”

“说得好!”

明日海忍不住拍了下手,语气里满是赞赏,“难怪你能拍出《深夜食堂》!那种细腻的观察,就是你的才华啊!拍《超级变变变》,你抓的是人与人的互动;拍《七武士》,你抓的是人性的挣扎;这次拍《舌尖》,你抓的是传承的温度——你总能找到最核心的东西,这就是你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松井雄一也跟着点头,语气里带着敬佩:“可不是嘛!当年拍《关东风情画》,我总想着拍景、拍习俗,却忘了拍人。现在看你这分镜,才明白过来——没有人的景,再美也没魂;没有人的美食,再香也没味。广志君,你这脑子,真是天生吃这碗饭的!”

广志被夸得有点不好意思,转移话题道:“松井桑,其实我还有个事想拜托你。咱们要拍《舌尖》,得组个专门的团队,比如摄像、编导、录音,这些都得靠你帮忙——毕竟你最了解关东台的人,知道谁适合。”

松井雄一立刻拍胸脯:“广志君放心!我早就跟山田桑列了名单!老摄像佐藤桑,以前拍《关东风情画》的,懂关东的海、关东的街,拍出来的景有味道;年轻编导本田樱子酱,上次跟我闹着要拍老街的那个,她是关东本地人,对关东的美食门儿清,连哪家的荞麦面是手工擀的都知道;还有录音师小林桑,以前跟我拍过民俗片,能把海边的风声、包子铺的蒸笼声录得清清楚楚——这些人,都是能干活的!”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

“我还跟技术部的斋藤桑打过招呼,让他把那台最好的高清摄像机调出来,虽然用了五年,但画质还能打,拍鱼生的油光、包子的褶皱都没问题。要是不够,我再跟明日海常务说,从东京台调两台过来!”

广志看着松井雄一兴奋的样子,心里也松了口气:“有松井桑帮忙,我就放心了。那麻烦你现在去跟他们说说,把团队定下来,咱们明天就开始踩点——先去佐藤桑的海鲜屋,再去李记包子铺,争取下周就开拍。”

“好!我现在就去!”松井雄一揣着画稿,脚步都比平时快了不少,走到门口时还回头叮嘱,“广志君,你等着,我保证半小时内把人都叫齐!”

看着松井雄一的背影消失在门口,会议室里的气氛更轻松了。

明日海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忽然想起什么,苦笑着说:“对了,广志君,我得去看看台账检查得怎么样了。上次关东台报的设备清单,说是有五台摄像机能用,结果实际能开机的就两台,这次别又来这套——希望别给我一个‘大惊喜’。”

铃木清斗也跟着苦笑,放下手里的茶壶:“你就别抱希望了。上次我跟财务对账,发现他们把‘浅草屋的广告款’标成了‘已到账’,结果浅草屋的老板说还没付,说是要等咱们有新节目了再付——这台账,估计没少藏问题。”

明日海叹了口气:“那也得去看。走,广志君,你也跟我一起去,顺便了解下关东台的财务情况——《舌尖》的预算虽然批了,但要是台账一团糟,后续拨款也麻烦。”

广志点头,跟着两人往小会议室走。

刚走到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桥本一郎的声音,带着点无奈:“木村桑,这人事台账怎么回事?老员工补贴三个月没发了,怎么没标出来?还有设备台账,写着‘高清摄像机三台’,斋藤桑说实际能拍的就一台,这差得也太多了吧?”

推开门,里面的景象比想象中更糟。

东京台的检查人员都皱着眉头,手里的台账上画满了红圈;关东台的木村浩、藤下健等人站在旁边,脸色都不太好看。

木村浩推了推眼镜,语气里带着尴尬:“桥本桑,这补贴的事,是因为台里最近资金紧张,想着等广告款到了再发;设备的事,是之前报的时候没仔细查,想着先把预算批下来再说……”

“这哪是‘没仔细查’?这是糊弄!”

明日海走过去,拿起设备台账翻了两页,眉头皱得更紧了,“你看这页,‘录音设备十套’,结果斋藤桑说能用的就三套,剩下的要么坏了没修,要么找不到了——这要是拍《舌尖》,录音设备不够,怎么录海浪声、揉面声?”

藤下健摸了摸啤酒肚,语气里带着委屈:“明日海常务,不是我们想糊弄,是台里真没钱。上次想修那两台坏了的摄像机,财务说‘没预算’,只能放着;补贴的事,我跟财务提了好几次,他们都说‘等坂田台长批了再说’——我们也是没办法。”

铃木清斗拿起广告台账,上面红笔标着“丸井酱油欠款三百万,已逾期一个月”“浅草屋欠款两百万,未到账”。

他叹了口气:“这些广告款要是收不回来,别说修设备、发补贴,连《舌尖》的后续拍摄都成问题。”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东京台的检查人员都没说话,关东台的人也低着头,气氛格外沉重。

明日海看着手里的台账,又看了看铃木清斗,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苦涩。

最后,明日海转过身,看向广志,语气里带着点无奈,却也有期待:“广志君,你也看到了。关东台的台账就是这样,烂摊子一堆。设备不够,资金紧张,广告款收不回——这《舌尖上的霓虹》,只能靠你了。要是这节目能火,广告商肯定愿意投钱,设备、补贴的问题也能解决;要是火不了……”

他没再说下去,但大家都明白后面的话。

铃木清斗也跟着说:“广志君,我们这些老家伙,对关东台有感情,想把它救回来,但没你那本事。你拍《暗芝居》救了凌晨档,拍《七武士》救了武士片,这次……也拜托你救救关东台。”

广志看着眼前的众人——明日海手里的台账还攥着,指节都泛白;铃木清斗的眼镜滑到了鼻尖,却没心思推;木村浩、藤下健低着头,像是做错事的孩子;斋藤茂站在角落,手里的传呼机响了,却没接,只是看着他。

他深吸一口气,走过去拿起那本设备台账,翻到“可用设备”那一页,轻轻划掉了“高清摄像机三台”,改成了“一台(需从东京台调两台)”,又在旁边写了“录音设备:关东台三台+东京台调两台”。

然后,他抬起头,眼神依旧沉稳,语气却带着力量:“设备的事,我跟明日海常务说,从东京台调两台高清摄像机和两台录音设备过来,明天就能到;广告款的事,藤下桑,你跟‘佐藤海鲜屋’‘李记包子铺’说说,咱们在片子里给他们做宣传,让他们先付一部分预付款,缓解下资金压力;补贴的事,等《舌尖》第一期播出后,我跟坂田台长申请,先把老员工的补贴发了。”

他顿了顿,看向所有人:“至于《舌尖》能不能火,我不敢保证,但我会尽全力。就像松井桑说的,咱们拍的是关东的传承,是关东的人情——只要咱们用心拍,观众肯定能感受到。”

明日海看着广志沉稳的样子,心里忽然松了口气。他想起第一次见广志时,这年轻人还只是个刚进台的新人,却敢跟台里叫板,要拍《暗芝居》;现在,他已经能扛起关东台的改革大旗,能在烂摊子面前依旧冷静——这成长,比任何成就都更让人佩服。

他拍了拍广志的肩膀:“好!就按你说的办!我现在就给东京台打电话,让他们把设备调过来;藤下桑,你现在就去跟那些老店谈预付款;木村桑,你把老员工的补贴名单整理好,等广志君跟坂田台长申请;斋藤桑,你明天跟东京台的人对接设备,确保能正常使用。”

“嗨!”众人齐声应和,之前的沉重消散了不少,眼里又有了光。

藤下健立刻拿起桌上的座机,开始给“佐藤海鲜屋”打电话,语气里带着兴奋:“佐藤桑!我是藤下啊!跟你说个好事,咱们关东台要拍纪录片,专门拍你的海鲜屋,还能给你做宣传……”

木村浩也拿出笔记本,开始整理补贴名单,手指飞快地写着:“老摄像佐藤桑、录音师小林桑、编导本田酱……”

斋藤茂也掏出传呼机,给技术部的人发信息,内容是“明天准备接东京台的设备,提前把线路检查好”。

铃木清斗看着眼前的景象,忍不住笑了。他走到广志身边,小声说:“广志君,谢谢你。要是没有你,咱们关东台,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广志笑着摇头:“铃木桑,不用谢。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而且,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是咱们所有人的事——松井桑组团队,明日海常务调设备,藤下桑谈广告,大家一起努力,才能把《舌尖》拍好,才能把关东台救回来。”

就在这时,小会议室的门被推开了。松井雄一兴冲冲地跑进来,手里拿着一张名单:“广志君!团队定好了!老摄像佐藤桑、编导本田酱、录音师小林桑,还有三个助理,都愿意来!本田酱听说要拍美食,还特意带了她妈妈做的关东煮过来,说让咱们尝尝,找找感觉!”

他身后跟着一群人,其中一个年轻女孩手里拎着个保温桶,脸上满是兴奋——正是之前跟松井雄一闹着要拍老街的本田樱子。她看到广志,立刻鞠躬:“野原桑!我是本田樱子!特别喜欢您拍的《深夜食堂》,这次能跟着您拍《舌尖》,我一定会好好学!”

广志笑着点头:“本田酱不用客气,咱们一起努力。你的保温桶里是什么?闻着很香。”

本田樱子立刻打开保温桶,里面是冒着热气的关东煮:“是我妈妈做的!有萝卜、海带、鱼丸,都是关东的老味道,您尝尝!”

松井雄一拿起一串萝卜,咬了一口,满足地眯起眼睛:“嗯!就是这个味!广志君,你也尝尝,这就是咱们关东的味道,拍《舌尖》,就要拍这种味道!”

广志拿起一串海带,尝了一口,确实鲜——带着海带的清香,还有点妈妈的味道。

他忽然想起美伢早上给他做的梅子饭团,心里暖暖的。

他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藤下健还在跟老店打电话,木村浩在整理名单,斋藤桑在检查设备清单,松井雄一和本田樱子在给大家分关东煮,明日海在跟东京台对接设备——心里忽然觉得,这烂摊子,好像也没那么难收拾。

就像这关东煮,萝卜要慢慢煮才入味,海带要泡透才鲜——关东台的改革,也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

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每个人身上,也洒在桌上的台账和画稿上。

那些曾经让人头疼的红圈和批注,现在看起来,好像也成了前进路上的小插曲。

广志拿起那幅《舌尖上的霓虹》的画稿,看着上面的渔民、包子铺老板娘、农家老太太,嘴角忍不住上扬。

他知道,接下来的路还很长,会有很多困难,但只要大家一起走,就一定能走到终点。

毕竟,他们拍的是关东的传承,是关东的人情,是那些藏在美食里的温暖。

这些东西,永远不会过时。

前世的时候,《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会直接爆火全国,甚至在海外都引起了令人惊叹的关注度?

原因就在这里。

温暖。

人情。

以及最接地气的那种对美食的渴望!

ps:继续厚着脸皮求点推荐票啥的。

(本章完)

『记住本站最新地址 www.22biqu.com』
相邻小说: 从粉碎敦刻尔克开始 法兰西之父 重生香江:从糖水铺到实业帝国 吞噬星空:我在诸天刷新人设 从谎言之神到诸世之主 当过明星吗,你就写文娱? 莽荒纪之风雷惊弦 柯南:我在东京当财阀 人在吞噬,软饭硬吃成真神 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