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1章 循序渐进的工作疗愈
第一阶段是对南祝仁今天这次咨询的深化和巩固。
也是南祝仁后续干预治疗的基础。
白庆华都不用思考,就认同了其中严谨的合理性。
翁娉婷比老师多了两秒的时间沉吟,接着问道:“你刚刚说第一阶段,那第二阶段呢?”
南祝仁早就有了腹稿:“第二阶段,主要是在可控的环境下进一步增加李玲玲在洪灾环境中的暴露,同时增加她对自己的控制感。”
“在确定她的状态稳定,可以承受这一阶段的任务之后——”南祝仁先是严谨地说出了这个先决条件。
“——我想要试着向这边的负责人提议,让李玲玲去专门给这边的受灾儿童提供医疗支持。”
南祝仁解释道:“孩子虽然也受惊吓,但整体氛围比成人伤员区更温和、更有希望。李玲玲在这一阶段的工作是负责给孩子们做日常健康监测、处理轻微身体损伤、或者组织一些简单的游戏活动。”
“如果她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一部分的工作,那可以试着通过我的传授,让她给其他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提供简单的自我心理调整的科普——比如怎么识别过度应激的反应、怎么进行一次稳定的倾听之类的。”
对于南祝仁这一阶段的安排。
“安抚小孩子的工作量可不一定要小于和成年人接触的工作量……”翁娉婷下意识反驳道。
不过想到李玲玲的情况,翁娉婷又一顿。
南祝仁随之解释:“和儿童的交流对李玲玲来说算是一个心理上的过渡。因为这能够连接她和过去的创伤经历。”
“通过与孩子们互动、特别是成功安抚受惊的孩子,预想中能够让李玲玲获得一种‘我能保护弱小,而非被灾难吞噬’的全新体验,这可以直接对抗她的核心创伤。”
“而且……”南祝仁说出自己的依据,“让小孩子的状态好转,对于李玲玲来说也是一种类似【替代性强化】的【替代性疗愈】,这对她的帮助要远远胜于帮助成年人。”
【替代性强化】是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一种不必亲自实施行为、只用通过观察他人的成败就能够指导自身经验增加的高效学习方式。
通俗地说,就是找“榜样”。
【替代性疗愈】便是在此基础上延伸而来。这并不是一个极其严格的临床诊断术语,但它在心理咨询和创伤研究领域被广泛使用。
通过目睹另一个与自己有相似创伤经历的“榜样”成功地走向疗愈,观察者自身也有很大可能去获得希望、力量和积极的改变。
作为成年人的李玲玲,现在恰恰需要孩子来作为自己的榜样。
南祝仁这部分的安排,在理论基础上更加扎实。
师姐和老师也不免更加认同。
而翁娉婷也听出了南祝仁后续的言外之意:“你还想让她参与到我们的心理援助流程里面来?”
南祝仁点头:“仅仅是‘榜样’的替代性疗愈还是不够的。李玲玲原本的【角色混乱】非常严重,因此我希望能够给她重新加入一个强大的、足够统合那些混乱角色的新身份——一个心理上的助人者。”
南祝仁道:“这一角色的加入,应该能能极大地提升李玲玲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认同。”
“况且,帮助他人、传授心理学知识的时候,对她来说也是对自己疗愈的一次深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