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流火炙烤著大地,曙光学校迎来了正式暑假。校园里失去了平日的喧闹,只剩下知了不知疲倦的鸣叫,和空气中被阳光晒得有些扭曲的热浪。
然而,这份表面的寧静之下,是更深层次的耕耘与蓄力。
学期的辉煌战绩余温未散,但赵楼生和他的团队没有丝毫懈怠。总结表彰大会结束后,各项工作立刻转入了暑期模式。这是一种不同於学期的节奏,更侧重於反思、规划、內功修炼以及对外联络。
各教研组在钱老师和刘老师的统筹下,开始了密集的“復盘与前瞻”工作。办公室里,常常看到老师们围坐在一起,仔细分析期末考试的每一道错题,研究失分原因,爭论著下学期的教学重点和策略改进。
试点高一班的联考试卷被反覆研究,与协作重点高中的差距被一点点掰开揉碎,转化为具体到知识模块和能力的提升计划。
赵楼生要求,暑假结束前,每个教研组必须拿出下学期的详细教学计划和至少前两个月的教案初稿。
林静则忙碌於另一条线。她系统地整理了本学期家校联繫记录、学生成长档案(虽然还很原始,主要是班主任的观察记录和重要作品收集),並开始著手设计更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
她还策划了“暑期家访计划”,组织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有选择性地对部分学生进行家访,特別是那些成绩波动大、家庭困难或即將升入关键年级的学生,旨在更深入了解学生成长环境,加强家校协同。
苏晴主动请缨,跟著林静一起家访,她用笔和相机记录下许多感人瞬间,为后续的宣传积累了宝贵的一手素材。
张天胜的战场则更加现实和紧迫。他一方面要精打细算,確保学校的暑期基本运营和必要维修开支,將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另一方面,他几乎泡在了浦东新校区的工地上。工程因资金问题放缓,但並未停止。他与施工方负责人老周成了“难兄难弟”,两人常常在工棚里,对著图纸和预算表,绞尽脑汁地优化施工方案,调整工序,爭取在现有资金下完成更多的基础性工作。
同时,他也开始按照赵楼生和李先生的构想,悄悄搜集关於“教师公寓”、“惠民学生公寓”的政策法规和市场需求信息,为未来的可能性做准备。
赵楼生自己,则像一个高速运转的cpu,统筹全局,並重点处理对外战略层面的事务。
他再次拜访了区教育局,这次不是匯报成绩,而是进行了一次更为务实的“工作磋商”。他详细介绍了曙光下学年的工作计划和高中部验收的准备情况,並顺势提出了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普遍性”困难,如教师培训资源有限、部分教学设备陈旧等,试探性地询问是否有相关政策或项目可以对接。
他的策略取得了效果。孙科长和那位副局长对曙光主动规划、积极准备的態度表示讚赏。虽然无法提供直接资金支持,但副局长当场指示相关科室,將曙光列入区里“民办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的优先名单,並承诺在下次市里有相关教育设备扶持项目时,会积极为曙光爭取。这种“软性”支持,恰恰是曙光当前最需要的。
更重要的进展来自与李先生的又一次会面。这次,李先生带来了一份初步的《关於以曙光学校为核心打造教育惠民社区的构想草案》。
草案內容宏大而细致,超出了赵楼生最初的预期。它不仅仅包括教师和学生公寓,还提出了建设社区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资源共享)、青少年活动中心、家长学校等配套设施的构想,旨在形成一个以优质教育为核心、辐射周边、服务市民的微型教育生態圈。
“楼生,”李先生指著草案说,“单纯的公寓开发,意义有限,也容易引发『掛羊头卖狗肉』的质疑。我们要做的,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社区』。学校是核心引擎,配套是服务延伸。盈利不是目的,但必须实现自我造血,才能持续反哺教育,並形成可复製的模式。”
赵楼生被这个蓝图深深吸引,但他保持了冷静:“李先生,构想非常棒,完全符合我的理想。但我们必须分步走,法律界限必须清晰。第一步,也是最迫切的,是解决当前新校区建设资金和部分师生住宿困难。我建议,我们先集中精力,推动『教师公寓』和『惠民学生公寓』这两个相对成熟且急需的项目立项,探索合作模式和资金解决方案。社区图书馆、活动中心这些,可以作为远期规划。”
“稳妥!”李先生表示赞同,“那就这么定。我这边负责组建团队,进行这两个公寓项目的详细可行性研究和资金测算。你那边,重点是確保曙光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和品牌的进一步巩固。这是我们所有构想的价值基石。”
暑期过半,一项意外的成果让赵楼生倍感欣慰。
苏晴根据家访的素材和她自己的观察,写出了一篇题为《暑假,在曙光悄然生长》的通讯稿,没有刻意煽情,只是平实地记录了留校孩子的读书会、老师们的教研日常、后勤人员的检修工作以及家访中的几个小故事。
赵楼生稍作修改后,让其刊登在了校刊的“暑期特辑”上,並让苏晴寄送了几份给关心曙光发展的朋友和相关部门。
没想到,这篇朴实无华的文章,却因其真诚和细腻,打动了不少人。李先生在电话里特意提到了这篇文章,说它“比任何华丽的报告都更有力量”。
甚至区教育局的那位副局长,也偶然看到了,在一次非正式场合对孙科长说:“曙光这个学校,有点不一样,是真在做教育。”
这点滴的认可,如同盛夏中的清泉,滋润著曙光人的心田。
然而,赵楼生始终没有忘记隱藏在暗处的对手。吴天佑和他的“优科諮询”似乎突然沉寂了,但这种沉寂反而让人不安。
赵楼生叮嘱张天胜,越是顺利的时候,越要警惕,对任何主动上门的“合作”都要保持最高级別的审慎。
盛夏如火,曙光学校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在静默中深耕,在思考中布局。每一位师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积蓄力量,等待著新学年的到来。
赵楼生知道,眼前的平静只是暴风雨前的间歇,高中部验收、新校区建设、与李先生的合作、以及未知的挑战,都將在不久的將来接踵而至。
但他已然做好了准备。这个夏天,他们播下的不仅是知识的种子,更是应对未来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