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深,沪上的梧桐叶染上了更深的金黄。
曙光教育集团新校区,那份因空间侷促而催生出的精打细算与创意迸发,愈发使得“文脉深植”计划非但没有因硬体限制而褪色,反而呈现出一种“螺螄壳里做道场”的独特活力与深度。
文化的气息,不再仅仅是標语和偶尔的活动,而是真正开始浸润到校园生活的肌理之中。
清晨,广播站播放的不再是单一的起床號,而是穿插了五分钟的《经典诵读》,或是古箏名曲《高山流水》的片段,伴隨著学生们步入教室的脚步。
课间,走廊里的小型展柜前,时常有学生驻足,那里轮流展示著各班级推荐的“我最喜爱的传统器物”图片及简介,或是“社团活动剪影”。
“文匯苑”那一层空间被利用到了极致。国学社的同学们自发制定了“值日表”,负责维护各活动室的整洁与器物管理,儼然一个小型的自治文化团体。
民乐小组从最初的单调合奏,开始尝试排练简单的合奏曲目《彩云追月》,虽然技法稚嫩,但那份默契与投入却弥足珍贵。
戏曲组在退休京剧老师的指导下,排演了一出十分钟的《贵妃醉酒》折子戏,水袖翩躚,眼波流转,虽只是雏形,已足以在校园开放日上引来阵阵喝彩。
最令人惊喜的是“非遗工坊”的进展。那位剪纸传承人带来了更复杂的技巧,孩子们剪出的“鲤鱼跃龙门”活灵活现。
学生们不仅学手艺,更在老师引导下,开始思考这些古老技艺背后的文化寓意和生存现状,甚至有人尝试设计融合现代元素的剪纸图案或竹刻书籤。
曙光学子们组成的“小小文化讲解团”在区博物馆已经小有名气,孩子们用青涩却真诚的语言,向游客介绍馆藏文物,其认真的態度常常获得游客的额外讚赏。
在社区敬老院的公益演出中,一曲童声合唱的《茉莉》、一段略显生涩但情真意切的京剧表演,让老人们笑得合不拢嘴,拉著孩子们的手久久不放。
这些活动,未经刻意宣传,却如涓涓细流,悄然改变著社会对曙光“瞎折腾”的片面看法。
这些变化同样发生在学生內部。来自老校区、通过交流活动来到新校区“文匯苑”参加书法集训的李娟(首批毕业生之一,现在大学就读,偶尔回校做志愿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最初对传统文化社团嗤之以鼻、只埋头刷题的“学霸”型学生,也开始偶尔在课间溜达到围棋室看別人对弈,或是在民乐练习室外驻足倾听。
“好像也没那么『土』,”一个男生推了推眼镜,对同伴小声说,“而且下围棋对锻链逻辑思维好像真的有点用。”
他的同伴点头:“上次歷史考试那道关於宋代文化的题,我就是听了国学社那次关於『宋词与市井生活』的讲座才答出来的。”
这种悄然的认同,比任何强制参与都更有力量。
然而,並非所有家长都放下了疑虑。一位颇有影响力的家长委员会成员,直接约见了赵楼生。他在一家外资投行工作,思维直接而高效。
“赵校长,我承认孩子们的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但作为家长,我更关心的是確凿的、可量化的產出。这些文化薰陶,如何体现在他们的升学竞爭力上?比如,自主招生的加分项?或者,对申请海外名校的文书素材有帮助?”
他顿了顿,“另外,我听到一些风声,集团资金链非常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持续投入这些『软性』项目,是否是最优的资金配置方式?我们家长希望学校能优先保障核心教学质量,以及…校园的持续发展。”他的话,委婉地指向了那停滯的90亩扩建工程。
赵楼生耐心倾听,他知道,这是代表了一部分高知、高收入家长的真实想法。
他没有用空泛的情怀反驳,而是早有准备。
他首先展示了一份由教学研究院和林静共同整理的报告:“这是我们跟踪对比参与深度文化社团活动学生与未参与学生近一年的学业数据。数据显示,前者的平均成绩稳定性、抗压能力以及团队协作项目评分,均有显著的提升。我们认为,这是文化活动中培养的专注、坚持与共情能力迁移到了学业上。”
接著,他提到了几位正在筹备自主招生和出国申请的高三学生:“我们正在指导他们,將参与传统文化项目、尤其是进行非遗课题研究的经歷和思考,转化为申请文书的独特素材。这在同质化竞爭中,很可能成为亮点。我想那些大学招生办的老师,也希望为学校招生的是有独立思考、有社会关怀、有文化底蕴的学生,而不仅仅是高分机器。”
最后,谈到资金问题,赵楼生神態坦诚:“资金压力確实存在,这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挑战。但我们对於资金的运用有著严格的优先级。保障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稳定,是绝对的第一优先级。文化项目的投入,在总预算中占比很小,但其带来的品牌价值、学生素养提升和对內部凝聚力的增强,其长期回报是难以用金钱衡量的。”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坚定:“至於新校区的二期扩建,它关乎曙光的未来,我们从未放弃。正在积极拓展多种融资渠道,包括与有教育情怀的社会资本接洽。请相信,曙光追求的,不是盲目扩张,而是有质量的、可持续的发展。”
那位家长沉吟片刻,最终点了点头:“赵校长,我欣赏您的坦诚和远见。数据很有说服力。我会將您的意思转达给其他关心的家长。希望曙光能儘快解决资金问题。”
送走家长,赵楼生轻轻呼出一口气。他知道,这只是暂时说服,真正的压力,仍然在那庞大的资金缺口上。他走到窗边,再次望向那片空旷的土地。
这时,苏晴敲门进来,脸上带著一丝兴奋:“校长,您看这个!”
她递过来一份刚出版的《沪城晚报》,教育版头条是李薇的一篇长篇通讯,標题格外引人注目:《“螺丝壳”里的“道场”——探访曙光教育的传统文化弘扬》。
文章详细记述了她在曙光新校区的所见所闻:空间有限却內容丰富的“文匯苑”,孩子们专注的神情,社区老人的笑容,博物馆里小讲解员的自信,以及老师们在课程融合上的巧思。
她没有迴避资金的困难,却將笔墨重点落在了曙光如何在这种条件下,依然坚持並创新文化教育的探索上,称之为“在功利主义教育浪潮中的一次静水深流式的反抗”,並高度评价了其对学生精神气质潜移默化的影响。
“李薇姐说,这篇报导反响很好,已经有好几个电话打到报社想进一步了解情况,其中还包括一家关注教育创新的基金会!”苏晴补充道。
赵楼生仔细读著报导,眼中闪过一丝光芒。这篇报导,来得正是时候。
它不仅仅是一次正面宣传,更像是在这个微妙的时刻,为曙光的文化育人之路提供了一份有力的“第三方证言”,无形中增强了他在应对各方质疑时的底气。
“润物细无声,但终归会有迴响。”他低声自语,將报纸小心地放在桌上。
文化的种子已然播下,並在看似坚硬的现实土壤中顽强生长。